首先是“温室效应”,有些孩子就跟精心养的盆栽似的,家长那保护得叫一个严实。孩子够不着玩具,家长马上递过去;孩子遇到社交问题,家长立马化身“护花使者”。这就跟把孩子关在“安全茧房”里一样,表面上是周全了,实际上孩子自主探索的勇气都没了,就像被剪得太狠的树枝,只能被动等着,没了往上长的劲儿。
然后是“隐形枷锁”,像“考不到95分就是失败”“画画要像样才能展示”这些话,听起来像是鼓励,其实在孩子心里埋下了恐惧的种子。心理学里有个“自我效能感”,就跟气球似的,家长期待太高,这气球“砰”就爆了。孩子发现咋努力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,干脆就躺平了,说“我不行”来躲失败。
接着是“社交茧房”,疫情之后,好多孩子活动范围就从客厅到卧室。线上课程、短视频、游戏搞出个虚拟社交圈,现实里互动越来越少。孩子就像泡了水的种子,到陌生环境又想试试又害怕。请同学来家里玩,手机游戏倒成了最保险的社交方式。
还有“情绪迷宫”,有个小男孩老缩在教室角落,心理咨询时才说“上次举手答错,全班都笑我”。那些没被安慰的挫败感,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家长还以为孩子不积极就是懒,其实孩子可能是“心理感冒”了,这时候不能责备,得像看体温计一样,先搞清楚孩子情绪背后的信号。
最后是“破茧之路”,想改变孩子得有园丁养苗的耐心。可以试试这些办法:一是“任务拆解法”,把“自己整理书包”拆成“选文具→分类→装袋”三步任务卡;二是“错误奖励券”,设个“勇敢犯错日”,让孩子当天做一件可能失败的事;三是“角色扮演术”,玩“今天你是爸爸的导游”这种游戏,激发孩子主动表达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,有的要像阳光一样鼓励,有的要像雨水一样包容。咱别老焦虑孩子啥时候开花,多观察少评判,多等待少催促,说不定哪天孩子就给咱个大惊喜,绽放出无限生机啦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