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搜索:  11 创业 11 11 11 11 手机

厌学还有必要上学吗

厌学的孩子坐在教室里,眼神空洞地盯着课本,书包却早已被塞进角落。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中重复上演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曾遇到太多这样的孩子,他们不是不爱学习,而是被某种无形的枷锁困住了脚步。小李是典型的例子,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躲在房间里,把作业本藏在枕头下,直到父母翻箱倒柜地找,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。可他的数学成绩却持续下滑,老师反映他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。父母发现,这个曾经爱问问题的孩子,现在连最简单的题目都会皱眉。

厌学还有必要上学吗

更令人揪心的是,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每天放学后不愿做作业,却沉迷于手机游戏。小雨的妈妈曾告诉我,女儿总说"学校里没人懂我",于是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刷短视频,直到凌晨才睡。可当父母发现她偷偷用妈妈的手机看学习视频时,才意识到孩子其实渴望进步,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。这种矛盾让家长陷入困惑,既心疼孩子的逃避,又担忧学业的落后。

有些孩子厌学的背后藏着更深层的伤痛。小明的爸爸曾崩溃地问我:"孩子现在每天只睡四小时,我们逼他做题,他却把课本撕了。"原来小明在小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,从此对学习产生强烈抵触。他不是不想考好,而是害怕再次被否定。这种创伤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的学习生活,让简单的知识变得沉重。

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。我见过太多家长在辅导作业时和孩子爆发争吵,却忽略了孩子眼神中的恐惧。小刚的妈妈曾坚持每天检查儿子的作业,直到孩子突然说:"我宁愿去工地搬砖,也不愿再被你骂。"这句话让家长愣住,也让她意识到教育方式需要改变。当孩子把学习当成惩罚,学校就成了牢笼。

其实每个厌学的孩子都像被风吹乱的蒲公英,需要的不是强硬的束缚,而是温柔的引导。小婷的爸爸在发现女儿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后,开始允许她用周末时间画画,结果女儿的数学成绩反而提升了。当学习和兴趣结合,当压力变成动力,孩子眼中才会重新出现光亮。

教育的本质是唤醒,而不是灌输。那些在教室里打瞌睡的孩子,或许只是需要一个理解他们的老师;那些躲在角落里发呆的孩子,也许渴望一个能听懂他们心事的家长。当我们放下"必须上学"的执念,转而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,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。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。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  • 厌学还有必要上学吗
  • 说教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
  • 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咋办
  • 十岁男孩做错事不承认怎么教育
  • 9岁孩子怎么教育
  • 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