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里,小雨总在课间躲进洗手间。她记得第一次被同学嘲笑“长得像小丑”,那天她盯着镜子里的自己,眼泪滴在瓷砖上,晕开一片水渍。后来她开始偷偷涂鸦,用画笔描绘内心的世界,却不敢让任何人看到。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,她总是被安排在角落,因为“你太慢了”。这种被边缘化的体验,像细沙一样渗入孩子的每一天,最终堆积成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。
社交场合中,小杰的沉默像一层厚厚的壳。他记得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,看到别人手机里晒的旅行照和美食图,自己却只能盯着饭桌上的菜。妈妈说“你要多交朋友”,可当他试图加入对话时,听到的却是“你这孩子怎么总不说话”。这种被期待却无法满足的矛盾,像无形的绳索,勒住孩子表达自我的勇气。
有些自卑感藏在看似平常的细节里。小乐每天早上都反复检查书包,生怕遗漏了什么。她记得第一次忘记带作业,老师当众批评她“不认真”,同学窃窃私语“她怎么这么粗心”。从那以后,她开始把所有物品都贴上标签,连水杯都要用不同颜色区分。这种过度的焦虑,其实是内心不确定感的外化表现。
当孩子开始用“我做不到”代替“我想试试”,当他们把“我不如别人”当作生活常态,这种心理状态已经悄然形成。就像小桐,她总是把奖状藏在抽屉最底层,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画被贴在教室墙上。那一刻她愣住了,原来自卑感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一次次否定后慢慢长出来的。每个孩子都像一块璞玉,需要的是理解与陪伴,而不是永远的比较与批评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