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虑地问:“孩子高一已经学不进去了,怎么办?”这种困惑背后,往往藏着更深层的矛盾。高一的学业压力像一座陡峭的山峰,很多孩子在攀爬时突然失去了力气,而家长却在山脚下拼命推着他们往前走。
比如,小明的父母发现他成绩从年级前十跌到三十名,就开始频繁地批评他:“怎么又考这么差?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!”可小明却开始把书本撕碎,甚至在课堂上睡觉。他的父母这才意识到,孩子不是不想学,而是被逼得喘不过气。这种“高压式教育”就像给植物浇太多水,反而让根系窒息。
再比如,小雨的妈妈发现女儿对数学越来越抵触,便报了各种补习班,甚至请了家教。可小雨的书包里开始出现漫画书和小说,她偷偷把数学作业换成涂鸦。妈妈这才明白,孩子不是学不会,而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。就像一辆车,如果发动机没火,再怎么加油也没用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小杰的爸爸发现儿子总是熬夜,成绩却越来越差。他以为孩子是懒,便没收了手机,甚至限制了上网时间。可小杰的反应更激烈,成绩一落千丈,还开始自残。这种“控制式教育”像把孩子关进密室,压抑的情绪最终会冲破所有防线。
其实,孩子学不进的根源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。有的孩子因为跟不上进度,产生“我永远学不好的”念头;有的孩子因为父母过度关注,变得敏感而脆弱;还有的孩子因为长期压抑,把情绪藏进成绩里。就像一场暴雨,如果没找到排水口,积水终将淹没一切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。与其逼着孩子学,不如先问问自己:“我是不是把焦虑当成了动力?”比如,小明的父母后来发现,孩子其实很怕被比较,于是开始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,把目标拆解成小任务。当孩子看到进步时,眼神里重新有了光。
再比如,小雨的妈妈后来尝试和女儿聊“为什么不喜欢数学”,才发现孩子觉得数学太难,像一座无法跨越的山。于是她们一起找老师,把数学课改成了游戏化的学习方式。当孩子在解题中找到成就感,兴趣自然就回来了。
还有的家长意识到,孩子学不进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。比如小杰的爸爸后来发现,孩子其实很怕被抛弃,于是不再一味指责,而是每天抽出半小时听他倾诉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学习状态反而慢慢恢复了。
其实,每个孩子都有一条自己的路。有的孩子适合慢节奏学习,有的孩子需要更多鼓励,还有的孩子需要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。家长不妨试着放下“必须考好”的执念,和孩子一起探索更适合他的学习方式。
最后,记住一句话:教育不是一场竞赛,而是一场对话。当孩子学不进时,或许正是时候,让家长重新学习如何和孩子沟通。毕竟,真正能让孩子走得远的,不是分数,而是内心的光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