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,蹲下来听,可别着急“说教”。当孩子把书包一甩,往沙发上一扔,大喊“不想上学”的时候,好多家长那“道理轰炸”就开始了,什么“学习是为了未来”“不上学会毁了人生”,巴拉巴拉说个没完。但青春期孩子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还没发育好呢,你在那抽象说教,就跟对着空气喊话似的,白费力气。咱可以这么做:放下手里的手机,别质问孩子,用“我注意到你最近总叹气”来开场;孩子抱怨的时候,咱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,把那些碎片化的抱怨拼起来,问问“你提到数学课走神,是题目太难,还是座位不舒服”;而且啊,要允许孩子沉默,有个14岁的男孩,在沙盘上摆出“教室爆炸”的造型后,才说出被同学嘲笑不会解方程的委屈呢。
第二步,找到“裂缝里的光”,重建学习联结。厌学也不是啥洪水猛兽,它就是孩子某种需求的变形表达,就像干涸的花盆,咱得找到适合的浇灌方式。比如说,15岁的小雨讨厌背单词,却能用rap改编《出师表》,那咱就试着把文言文翻译成说唱歌词;有的家长发现儿子总盯着历史课本里的兵器插图,周末就带他去博物馆复原冷兵器制作;把“每天写3页作业”改成“完成3个知识挑战”,用游戏化思维让孩子重新燃起学习动力。
第三步,织一张“安全网”,别让焦虑空中走钢丝。厌学背后一般藏着三重焦虑。一是存在焦虑,孩子会想“我是不是永远比不过别人”,咱可以用“成长档案袋”记录孩子的进步,比如从解不出题到能列公式;二是身份焦虑,孩子觉得“他们都说我不够好”,咱就组织“反话辩论赛”,让孩子反驳“考不好就代表没用”这类标签;三是未来焦虑,孩子会问“学这些将来真有用吗”,咱就带孩子采访不同职业的人,让他们发现数学在游戏编程里的妙用。
特别提醒一下哈,当孩子说“我讨厌学校”的时候,别急着纠正,咱试着问问“讨厌的是早自习的闹钟?还是课间操的队列?”就跟中医把脉似的,精准定位“痛点”才能对症下药。有位母亲发现女儿抗拒上学,是因为午餐总被蹭饭,后来在饭盒上贴了个“请先敲窗”的便签,问题就解决了。
最后的魔法公式来啦:1个拥抱(建立安全感)+ 2个具体夸奖(像“今天你主动整理了书桌”)+ 3次深呼吸(一起练习情绪管理)= 重建学习信心的启动键。
青春期可不是需要修补的“问题”,而是等待破茧的“蜕变期”。咱用蹲下的视角看世界,那些叛逆的棱角,说不定就是孩子成长最美的勋章呢!大家都试试这“三步破冰法”,说不定能有惊喜哦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