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孩子啊,不会说啥“存在主义危机”,就知道把书包里的试卷揉成一团;也不说“情绪失控”,就对着窗外的麻雀发呆半小时。有个初三男孩跟我说,他每天早上得跟被子“谈判”二十分钟,才能勉强爬起来。你瞧瞧,这些日常里不起眼的事儿,可藏着比教科书还真实的抑郁信号呢!
我还见过那种特别让人心碎的“伪装”。有个女孩,每次考试都年级前十,她把抗抑郁药藏在修正液瓶子里。她朋友圈里发着旅行的照片,笑得那叫一个灿烂,可到我这儿咨询的时候,哭着说:“每次看到别人发自拍,我都想把自己撕成碎片。”这反差就跟无声的警报似的——笑容成了铠甲,沉默才是真的在呼救啊!
家长们呢,经常走俩极端。有的把抑郁当感冒,说“别矫情了”;有的又把它当癌症,成天哭哭啼啼。抑郁就像被淋湿的风筝,得有风,也就是支持系统;得有线,也就是沟通渠道;还得耐心等着阳光把水晒干。上周有个父亲眼眶红红的问我:“我咋帮孩子擦干眼泪啊?”我就反问他:“你愿意先蹲下来,听听孩子说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不?”
我手机里存了327条深夜来电记录呢。那些哽咽的、愤怒的、绝望的,还有突然破涕为笑的声音,就跟织了一张复杂的情绪网似的。但我每次按下接听键,都能发现点细微的生机。比如说孩子提到“今天食堂的糖醋排骨比昨天好吃”,或者母亲说“他终于自己换了床单”。这些小亮点,可比啥专业术语都更接近治愈的本质。
要是你也听见电话那头传来沉重的呼吸声,记住哈:按下拨号键的勇气,可比抑郁重多啦!我是郭利方,电话138 - XXXX - XXXX,24小时在线。不用啥华丽的开场白,也不用啥完美的措辞,就一句真实的“我好害怕”就行。因为真正的倾听,从来就没标准答案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