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被"卷"得太狠。就像小杰,一个成绩中等的男生,父母为了让他上重点高中,每天给他报三个补习班。小杰说:"我写作业时总想着要给爸妈挣面子,但每次考试成绩出来,就像被泼了冷水。"这种压力像无形的枷锁,让孩子在学习和自我价值之间陷入两难。家长需要明白,分数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,孩子的情绪才是最需要关注的。
人际关系的困扰同样会让孩子退缩。去年遇到小美,她因为转学后和新同学相处不来,开始拒绝上学。家长发现她书包里有同学的恶作剧纸条,还有被撕碎的课本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,而是理解。就像小美后来在心理咨询中说的:"老师说我是'小团体里的异类',但我不知道怎么融入。"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社交计划,比如每周安排一次和朋友的见面。
当兴趣被忽视时,厌学就变得理所当然。我曾帮助过小浩,一个痴迷画画的男孩,因为家长坚持要他学奥数,每天被逼着做数学题。小浩说:"我画的画被妈妈扔进垃圾桶,她说'这有什么用'。"这样的冲突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。家长不妨和孩子聊聊,了解他们真正喜欢什么,或许会发现隐藏的天赋。
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被忽视。有个叫小婷的五年级学生,父母经常在她面前争吵,她开始把上学当作逃避现实的出口。妈妈说:"我们吵架时,小婷总是默默流泪,但从来不说。"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。就像小婷后来在心理咨询中说的:"我最怕回家,因为家是让我最痛苦的地方。"
面对厌学的孩子,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。就像小宇的爸爸,他最初认为孩子是"不思进取",后来发现孩子只是把数学题当作"爸爸的命令"。当家长放下"必须优秀"的执念,孩子反而愿意敞开心扉。我建议家长每天留出15分钟,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,不评判不指责,只是倾听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春天的花苞需要时间绽放。当家长学会等待,给予理解和支持,孩子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。去年有个叫小雅的初三学生,她曾连续三个月逃课,后来在心理咨询中发现,她其实害怕被老师批评。当家长调整了沟通方式,她开始主动和老师交流,成绩也慢慢回升。
厌学不是终点,而是孩子在成长路上发出的求救信号。家长需要做的,是先成为孩子的倾听者,再成为他们的支持者。就像小阳的妈妈,她没有强迫孩子上学,而是陪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,现在孩子每天主动去学校。这种转变需要时间和耐心,但只要家长愿意放下焦虑,孩子就会慢慢找回学习的动力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