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把厌学当成了逃避压力的盾牌。比如小明,他总说“学校老师不喜欢我”,其实是因为一次课堂提问答错后,老师当众批评了他。家长发现,孩子开始故意迟到、装病请假,甚至把书包藏在床底。这时候需要家长先放下“学习重要”的执念,试着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,而不是一味责备。就像我曾帮助过的案例,当家长蹲下来和孩子平视,用“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”代替“你怎么又做错了”,孩子反而愿意开口说“其实我不会做这道题”。
兴趣转移是另一个常见原因。小雨原本喜欢画画,但最近沉迷于手机游戏,书包里的画具被换成了一堆游戏卡片。家长发现,孩子上课时总是走神,作业本上画满了卡通人物。这时候需要找到兴趣与学习的连接点,比如把数学题变成游戏关卡,用故事的方式讲解知识点。就像我见证过的转变,当孩子把英语单词编成有趣的小故事,学习就变成了探索新世界的冒险。
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被忽视。小杰的爸爸总在晚上批评他的成绩,妈妈却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压力,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是件可怕的事”。有位父亲曾向我哭诉,孩子每次写作业时都要先检查父母是否在场,这种心理负担远比作业本身更重。家长需要意识到,学习不是战场,而是成长的阶梯。当家里开始用“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”代替“你又考砸了”,孩子的眼睛里就会重新亮起光芒。
其实厌学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,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急着撑伞,而是先观察雨的方向。有的孩子需要被理解,有的需要被鼓励,有的需要被引导。就像我曾帮助过的案例,当家长把“必须完成作业”换成“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有趣的任务”,孩子反而主动提出要挑战更难的题目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,才能让学习的种子重新发芽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