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是去年刚升入高一的男生,父母都是工程师,对他的期望值极高。每天放学后,他都会被要求做额外的习题,周末更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。有一次,他因为月考失利在教室里大哭,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他,而是带他去了心理辅导室。在那里,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明的焦虑不仅来自学业,更源于父母过度的控制欲。通过几次沟通,老师和家长逐渐意识到,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练习,而是被理解的空间。
小雨是位高二女生,父母经营着小生意,常年忙于工作。她从小被灌输"考不上好大学就完了"的想法,渐渐变得敏感脆弱。有一次,她在学校食堂突然情绪崩溃,班主任发现后并没有立即找家长,而是先陪她聊了半小时。后来我们才知道,小雨其实有绘画天赋,但因为父母只关注她的成绩,她始终不敢在课堂上展示。这让我想起很多孩子,他们像被关在玻璃罩里的蝴蝶,渴望飞翔却不敢展翅。
在七中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。张浩是位性格内向的高一学生,刚入学时总躲在角落,后来在心理社团活动中逐渐打开心扉。他告诉我,以前总觉得学校生活只有考试和排名,直到参加了一个"情绪日记"的活动,才意识到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。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,但学校持续开展的各类心理活动,正在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认知。
食堂里,我常看到一位母亲在给女儿夹菜时突然落泪。她坦言,女儿初中时成绩优异,但进入高中后成绩下滑,让她倍感焦虑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就像春天的花苞,有的早开有的晚开。七中老师会定期与家长沟通,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,而不是一味地比较分数。
去年冬天,我接待过一位高三学生。他总是失眠,考试时会不自觉地颤抖。经过深入交流,发现他其实很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。七中心理老师为他设计了"压力释放"课程,通过运动、艺术治疗等方式帮助他调节情绪。现在他能平静地面对考试,这种改变让家长看到了希望。
在七中,我见证过许多这样的转变。当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当学校开始重视心理教育,孩子们的生命力就会慢慢显现。这里没有完美的答案,但有真诚的陪伴。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,被理解,被温柔地引导,而七中正在用行动诠释这份承诺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