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不去上学是因为害怕被评价。初三的林林每次考试都考班级第一,却在月考后突然拒绝上学。他妈妈发现孩子书包里藏着一张纸条:"我讨厌被表扬"。原来林林把优秀成绩当作枷锁,担心被老师和同学过度关注,这种隐形压力让他选择逃避。家长在追问中逐渐明白,孩子需要的不是奖励,而是被理解的自由。
当孩子说"不想上学"时,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诉求。上个月咨询的朵朵,每天早上都在房间哭闹,说"同学们都笑我"。父母发现她总在课间躲进厕所,却在放学后和同学嬉笑打闹。这种反差让家长意识到,孩子需要的不是强迫上学,而是建立自信的勇气。我们通过沙盘游戏发现,朵朵在玩偶剧中总是扮演被欺负的角色,这种投射暴露了她内心的恐惧。
有些孩子不去上学是因为找不到归属感。去年遇到的浩浩,每天放学后都躲在小区长椅上,说"学校没有朋友"。他的爸爸发现孩子手机里存着大量校园社交软件截图,却从不主动联系任何人。这种孤独感像隐形的绳索,将孩子困在教室外。我们通过角色扮演发现,浩浩在互动中总是退缩,需要家长帮助他建立社交勇气。
面对孩子的抗拒,家长需要先做三个动作:第一是放下焦虑,蹲下来和孩子平视;第二是创造安全空间,允许孩子表达真实感受;第三是寻找共同话题,比如聊聊最喜欢的课程或同学。就像小杰的妈妈,当她发现孩子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时,每天陪他做简单的化学小实验,孩子渐渐愿意和妈妈分享学校趣事。
有些孩子不去上学是因为身体在发出信号。上个月遇到的乐乐,每次上学前都会呕吐,说"肚子疼"。父母发现孩子其实每天都在偷偷吃零食,这种行为背后是逃避压力的本能。我们通过绘画发现,乐乐画中的教室总是空荡荡的,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角落,这种画面揭示了内心的孤立感。
当孩子说"不想上学"时,家长不妨问问自己:最近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?是不是把焦虑当作了动力?是不是用成人的标准丈量孩子的成长?就像林林的爸爸,当发现孩子害怕被表扬时,开始用"我为你骄傲"代替"你必须更好",孩子逐渐找回了上学的动力。
有些孩子不去上学是因为在寻找自我。去年遇到的晨晨,每天早上都在阳台反复练习说话,说"我想当作家"。父母发现孩子书包里藏着很多故事本,却在课堂上总是沉默。这种矛盾让家长意识到,孩子需要的不是强迫学习,而是支持梦想的勇气。我们通过沙盘游戏发现,晨晨在玩偶剧中总是扮演讲故事的角色,这种投射暴露了他内心的渴望。
当孩子说"不想上学"时,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强行拉回,而是先理解。就像朵朵的妈妈,当她发现孩子害怕被关注时,开始用"我们先聊聊今天的小事"代替"你怎么又没去上学"。这种改变让朵朵慢慢敞开心扉,最终在家长的陪伴下,重新找到了上学的意义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他们选择不去上学时,往往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