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说理解背后的信号哈。当你家孩子挥着小拳头的时候,可千万别急着给孩子贴上“暴力”的标签!三岁的宝宝说不定就是想用肢体表达“我想玩你的玩具”,五岁的小男孩可能是在模仿动画片里的大英雄呢!这拳头啊,就跟暴雨前的闷雷似的,是孩子情绪过载的预警。他们需要的是个情绪翻译器,而不是道德审判,真的是!
然后咱来看看要避开的三个雷区。第一,别当裁判!你要是老说“明明先动手!”,这会让孩子掉进“谁对谁错”的泥潭里,根本就顾不上冲突背后大家都有的需求了。第二,慎用体罚!让孩子“打回去”,这就跟往伤口上撒盐似的,会种下“拳头能解决一切”的种子。第三,莫贴标签!你要是老说“你就是爱打架”,这就跟下诅咒一样,会让孩子在自我实现预言里迷路。
接着教大家四步拆解冲突现场。第一步,冷静剂!你先蹲下跟孩子平视,说“妈妈看到你很生气”,用共情把孩子的情绪火焰给浇灭。第二步,望远镜!引导孩子观察,问问“他的脸皱成一团,是不是很疼?”培养孩子的情绪雷达。第三步,万花筒!给孩子提供一些办法,比如说“我们可以用石头剪刀布决定顺序”“用语言说‘请让一下’”。第四步,彩虹桥!事后再跟孩子复盘,问问“如果下次再这样,你希望怎么解决?”把冲突变成孩子成长的养料。
日常还得播种平和力。你在游乐场看到孩子排队有耐心,就得赶紧逮住机会夸:“妈妈注意到你等了三次都没插队,真了不起!”这可比事后纠正有用多了。和孩子一起读《我的情绪小怪兽》的时候,把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些。还可以玩角色扮演游戏,用玩偶演“被抢玩具怎么办”,让解决冲突的办法在笑声里扎下根。
最后要说的是,看见冲突的礼物。那些让你心惊肉跳的拳头,其实是孩子成长的邀请函。当孩子学会用嘴巴代替拳头,他们就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,理解别人的感受,还能在冲突里保住尊严。这些能力可比抢玩具重要千百倍!记住,每个冲突现场都是个微型训练营,正在锻炼孩子以后处理职场矛盾、亲密关系的能力。你可别小瞧了!
所以各位家长,遇到孩子打架别慌,照着上面的方法来,准没错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