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小明,一個初中生,每次考試後就會覺得「我學不下去了」,他說書本上的字都像在嘲笑他。父母發現,他並不是不努力,而是對學習成果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。這時,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坐下來,用輕鬆的語氣聊聊天:「這段時間你是不是覺得壓力特別大?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怎麼調整,而不是逼著你硬扛。」讓孩子知道,父母不是在責備,而是在陪伴。
再比如小紅,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女生,總是說「我不想見同學,他們都不理我」。她其實是因為一次小摩擦後,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被排斥。家長可以幫助她建立「社交安全網」,比如鼓勵她參加興趣班,與同齡人有更多互動機會,同時教她如何用平和的態度處理矛盾。當孩子在課外活動中找到自信,對學校的抵觸也會逐漸減少。
有時候,孩子的厭學情緒來自於對未來的迷茫。小強是一個喜歡畫畫的孩子,但每次被老師問到「你為什麼不認真學習」時,他總是低頭不語。家長可以和他一起討論:「你覺得畫畫是興趣,還是未來的路?我們可以試著把畫畫和學習結合,比如用畫圖的方式記憶知識,或者為你報一個與藝術相關的課程。」這樣既能尊重孩子的天性,又能引導他找到學習的意義。
還有一些孩子,只是對學校的規則感到不適應。小杰總是因為忘記帶作業本而被老師訓斥,這讓他覺得「學校就是壓迫我的地方」。家長可以幫助他建立「習慣小軍隊」,比如和他一起制定每日檢查清單,用遊戲化的方式讓孩子記住該做的事。當孩子感受到被支持,而不是被責罰,對校園的抵觸也會慢慢消退。
其實,孩子不想上学時,往往不是對學習本身有敵意,而是對某種情緒或體驗產生了抗拒。家長可以學會觀察孩子的「情緒信號」,比如他是否在某些特定時間感到焦慮,或者對某門科目特別排斥。這時,不要急著說教,而是用實際行動去陪伴,比如陪他完成一項他喜歡的任務,或者用故事的方式讓他理解「困難是成長的機會」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,家長需要像照顧一株小樹苗一樣,耐心等待它生長。當我們放下「必須考第一名」的執念,轉而關注孩子是否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就感,是否和同學有愉快的互動,是否對未來有期待,那些抵觸情緒自然會慢慢被化解。最重要的是,讓孩子知道:上學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,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