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岁,是女孩从小孩变成青春期少女的关键时候。她们就像刚开春的樱花树,还带着点孩子气,可已经准备好绽放啦。这个阶段女孩的心理,就跟天气似的,一会儿晴一会儿雨,变化多端,但活力满满。
她们情绪就像个“晴雨表”,敏感又矛盾。白天像个叽叽喳喳的小鸟,晚上可能就因为一句玩笑话在被窝里纠结半天。别人夸一句“你今天真漂亮”,能高兴一整天;要是说句“笨手笨脚”,能在日记上画一堆哭脸。这是因为大脑发育,能懂复杂感情了,可还控制不好。
然后是友谊方面,就像个“万花筒”。以前一起荡秋千就行,现在得找能分享秘密、互相帮忙的“灵魂闺蜜”。放学路上说悄悄话,弄个闺蜜暗号,为朋友出头啥的。但友谊也很脆弱,一点误会就能哭着把手链撕了,一句“想和好”又马上破涕为笑。
自我意识也开始“觉醒”啦。她们老爱照镜子,不是看雀斑,是想找“理想中的自己”。突然就要换用了三年的卡通书包,自己选窗帘颜色,还学偶像说话。这其实是大脑在“折腾”,想搞清楚“我是谁”,试试社会期待和自己内心想要的边界在哪。
独立性上,她们就像在开“假面舞会”,又想自己干,又想让人帮忙。一会儿说“我自己来”,一会儿又喊“帮我一下”。这不是任性,是大脑里奖赏系统和控制力在打架,想自己做主,可决策能力又不够,老是“掉链子”。
理想和现实在“拉锯战”。一会儿幻想成拯救世界的女英雄,一会儿又老老实实算数学题;看偶像剧感动得哭,转头又跟闺蜜吐槽剧情假。这说明抽象思维开始有了,能分清想象和现实,但又不想完全放弃童话。
给咱们这些当父母和老师的提个醒,理解十一岁女孩的心理,就像读一本没写完的诗集,得欣赏她们的想象,也得懂她们藏着的心思。别老用“青春期提前”的焦虑去要求她们,蹲下来听听她们说“数学课上小明多看了我一眼”这种大事。一句“妈妈小时候也这样”,比啥说教都管用。
当十一岁女孩在情绪里晃来晃去的时候,她们要的不是被纠正,而是被看到,看到她们忽闪睫毛的迷茫、攥紧橡皮擦的忐忑,还有突然绽放的、这个年纪独有的笑容。大家说说,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