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“逃避”背后的密码。孩子缩在沙发角落不写作业,把拼图玩具藏床底,这些行为就像一本加密日记。心理学家发现,逃避行为背后藏着三把钥匙。一是怕失败,怕被贴上“笨”的标签;二是对未知感到焦虑,就像站在悬崖边的登山者;三是有过往挫败的记忆,比如上次比赛摔倒的阴影。
接着是建立“安全基地”的魔法。第一,用身体语言说话。孩子说“我不会”时,咱蹲下和他平视,把手搭他肩膀上,这比说多少话都管用。第二,创造“失败博物馆”。把摔坏的乐高、涂花的画纸做成装饰画,告诉孩子这些不完美都是成长的勋章。第三,设计“勇气温度计”,用贴纸记录每天尝试新事物的次数,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。
然后是把大山变成台阶。有个叫小明的男孩,看到数学试卷就喊“太难了”。后来玩了个游戏,把试卷折成纸飞机,每答对一题就飞过一个“困难山洞”。三个月后,他主动要挑战奥数题。这里面的关键方法有:一是拆解魔法,把“写作文”变成“先画个笑脸开头”;二是 5 分钟挑战,约定只试 5 分钟,结束后有奖励;三是角色互换,让孩子当“小老师”教家长解题。
再来说说允许“试错”的彩虹。有个打翻颜料盒的小女孩,妈妈没责备,还说她创造了新颜色,后来她成了美术班的佼佼者。咱得记住这几个方法:一是错误分级法,把失误分为能马上纠正的和需要学习的;二是设立“后悔银行”,让孩子用硬币存入每次勇敢尝试的勇气;三是制造“可控危机”,像故意少放几块拼图,引导孩子解决问题。
最后是转移视角的望远镜。孩子抗拒学自行车,咱就说:“来玩恐龙骑士游戏,你骑着‘翼龙’去拯救被困的小动物!”转换魔法有:一是故事投射法,把困难变成童话里的冒险关卡;二是超级英雄训练营,设计“勇气徽章”收集任务;三是自然观察法,观察蚂蚁怎么搬大面包屑。
每个孩子成长节奏都不一样,就像春天的樱花,有的早开有的晚绽。当孩子说“我做不到”时,咱别催他,给他信任的目光。那些暂时逃避的困难,以后都会变成勇敢的养分。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咋样?快试试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