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闹钟都响第三回了,小林直接把脸埋枕头里。床头贴着“中考倒计时189天”,那纸在晨光里白得瘆人。
首先是知识迷宫里的“方向感失灵”。数学试卷上的几何图形,看着就像扭曲的抽象符号,英语单词跟跳房子似的,变来变去。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啊,就像在搞大装修,神经突触剧烈重组。他们就像站在知识迷宫入口,既想找到通关密码,又怕迷路了出不来。某重点中学调查发现,68%厌学的学生有“知识断层焦虑”,这就好比搭积木,突然抽走关键的一层,那积木塔不得塌嘛!
课间的时候,操场上几个男生围在自动贩卖机前,硬币叮当响,心里头却藏着事儿呢。有个男生说:“我妈说这次月考再不进前十,就停掉我的游戏账号。”哎呀,这压力山大啊!
接着是家庭剧场的“角色错位”。父母精心给孩子设计的“成长剧本”,到了青春期就容易翻车。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成了口头禅,周末补习班排得比地铁时刻表还密,孩子就像被按了快进键的录像带,“咔咔”往前跑,都快跟不上了。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发现,73%厌学的案例都有“情感账户透支”的情况。父母用成绩换爱意,孩子用厌学换关注。就像那个初二女生,总在周记里写“想当漫画家”,结果被妈妈给撕了,多惨呐!
生物课上,老师讲青春期激素变化,后排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问:“这些知识能让我长高吗?”教室里的笑声都带着哭腔了,真是又好笑又心酸。
再来说说同伴网络的“社交过载”。现在朋友圈点赞数都成新型成绩单了,早恋传闻比数学公式还让人睡不着觉。初中校园就像个微型社会。有个转学生小雨,为了融入班级,三个月换了五次发型,最后居然在镜子前割伤了手腕。在这个群体里,有人拼命想当“社交顶流”刷存在感,有人不合群就自我放逐,学习就这么成了社交战争的牺牲品。
放学路上,两个女孩蹲在便利店门口分食关东煮,热气腾腾的,都看不清她们的表情了。其中一个女孩说:“我妈说我再这样下去,就把我送回老家。”唉,这压力都快把孩子压垮了。
然后是自我认知的“身份困惑”。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站在人生三岔路口的旅人,既想留住童真,又想变得成熟。镜子里冒出来的青春痘,手机里突然出现的成人世界讯息,都能让孩子的认知系统“死机”。某青少年心理机构的沙盘治疗记录显示,厌学的学生常常把“书包”象征物扔在沙盘角落,“游戏机”“宠物”这些符号却摆在中心位置。就像那个把《五年中考三年模拟》藏在《灌篮高手》漫画里的男孩,心思全不在学习上啦!
晚自习后,教学楼走廊的感应灯一个接一个亮起来,有个窗口透出台灯的光,作业本上却画满了愤怒的小鸟。这孩子估计心里头正“愤怒”着呢!
最后是成长节奏的“生物时差”。当别的同学都进入“学习加速期”,有些孩子却像被按下暂停键的音乐盒,一动不动。神经科学说啦,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发育有个体差异,就像春天的樱花,有早开的,有晚开的。某教育实验发现,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段的班级,厌学率下降了42%。就像那个在生物课上突然站起来说“我想去观察蜗牛”的男生,他的好奇心得用更温柔的方式去唤醒呀!
心理咨询室的沙漏都翻转七次了,小林终于开口问老师:“老师,我是不是很失败?”窗外梧桐叶飘落在咨询记录本上,刚好盖住“厌学”两个字。孩子厌学原因很多,咱得好好去了解,帮助孩子度过这个“休眠期”。大家说说,你身边有这样厌学的孩子吗,你又是怎么帮他们的呢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