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们说,凌晨三点,我合上第17本咨询记录。诊室白墙上,电子钟那红光,照着桌上凉透的咖啡,那场面老有感觉了。最近这三个月,“孩子自私”成了家长咨询的高频词。家长发现孩子会把最后一块蛋糕藏书包里,生日礼物转手就卖给同学,看见玩伴摔倒都不带扶一把的,就这么冷眼旁观,真让人挺无语的。
这就让我想起上周见的12岁男孩小宇。他攥着皱巴巴的零花钱,眼睛直勾勾盯着商场橱窗里的限量版球鞋,还说:“妈妈说只要考进前三名就给我买。”可隔壁班同学被霸凌的时候,这孩子平时朋友圈孝顺照晒得飞起,却默默关掉班级群消息,这反差,绝了!
咱先说说“温室里的‘情感账户’危机”。现在家庭就跟演荒诞剧似的,玩“情感透支”游戏。父母用物质填补情感空缺,孩子用索取衡量爱的深度。啥都能满足,“付出”俩字儿都快从他们脑袋里消失了。就像那小学生,零食把储物柜塞得满满的,就知道自己囤着,根本不懂分享的快乐,跟守财奴似的。
再说说“分数竞赛中的同理心蒸发”。补习班霓虹灯通宵亮着,家长群排名表一个接一个。孩子们都被逼成精准的分数计算仪了。上周有个咨询的初中生小林,知识点得分率说得门儿清,同桌哮喘发作都没察觉。教育本来是心灵的舞蹈,现在成冰冷的数字游戏了。
还有“虚拟游乐场的社交异化”。00后把点赞数当社交货币,现实里共情能力越来越差。朋友圈晒孝心的孩子,现实里把奶奶药盒当废品卖。短视频里夸张的善良表演,把真实情感都弄没了。就像手机里虚拟宠物永远满格,可真实的温度感在数据流里悄悄没了。
咱也有办法。“破茧时刻:重建情感联结”。改变可以从一顿“不完美晚餐”开始。我建议小宇妈妈把每周三定为“故事夜”,关掉电子设备,轮流讲童年糗事。孩子第一次听妈妈说“我小时候也偷吃过你爸爸的烟”,心里那防备就松了。教育不是硬塞知识,得用真实故事点燃他们心里的共情火种。
诊室窗外,晨光把雾霾都刺破了。我看着咨询记录本上新添的字,想起那个藏零食的小学生。昨天他悄悄跟我说开始和邻居独居老人分享早餐了。说不定改变的种子,就在咱不焦虑的时候种下了。父母别老想着当“完美父母”,教育回到滋养心灵的本质,孩子那些自私举动,说不定就像破土的新芽,慢慢变好啦!
各位宝爸宝妈们,别太焦虑,一起努力让孩子变得更有爱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