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走进教室时,不妨先感受脚下地板的温度,听走廊里飘来的脚步声。这个简单的动作能让人从琐碎的焦虑中抽离,像在喧嚣的市场里找到一方宁静的角落。当站在讲台前,可以轻轻闭上眼睛,用指尖感受空气流动的轨迹,让呼吸成为连接内心的桥梁。这种专注当下练习,不是逃避问题,而是让大脑获得片刻的停顿,如同在狂风中系紧鞋带,为接下来的旅程做好准备。

面对突发状况时,正念就像一把柔软的伞。当学生突然打断课程,不必立即反应,先观察此刻的情绪波动。或许可以微笑看着那个举手的学生,用温和的语气说:"你的想法很有趣,我们一起来探讨好吗?"这种接纳而非对抗的态度,能让紧张感化作理解的契机。就像在暴风雨中,与其躲避雨滴,不如感受雨滴的形状,发现它们也是自然的馈赠。
课后整理教案时,不妨在书页间写下三个真实的瞬间:某个学生困惑的眼神,某个意外的提问,某个自己慌乱的反应。这些文字会成为未来的路标,提醒我们紧张并非敌人。当再次站在讲台前,可以轻声对自己说:"此刻的我,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。"这种自我对话如同清晨的阳光,能慢慢驱散内心的阴霾。
正念不是魔法,而是日常的修行。它可能藏在课间十分钟的散步里,可能存在于批改作业时的深呼吸中,也可能在学生离开教室后的静默瞬间。当学会与紧张共处,就像学会与四季更替相处,每个阶段都有其存在的意义。那些曾让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刻,终将在正念的滋养下,成为教育路上的星辰,照亮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程。

最新评论